- A+
90后的杨蓉刚读大一,是个码农程序员,一天到晚都盯着屏幕,在椅子上一坐就是数小时, 脖子经常硬感。某天她突然意识到:要喝点啥保养身子了,想到保温杯里泡枸杞。19岁的她就感觉“工作生活压力这么大,再不养生,自己也许随时会猝死”。
护眼药肯定要买的,一小瓶下来一两百元,对比她一个月两三千元的生活费,还不到十分之一。还要买瓶护肝药类来喝,不是爱喝酒的人才喝这个,是熬夜伤眼也伤肝啊。
收到快递后,杨蓉一边熬夜写代码一边吃药的“朋克养生”生活就开始了。她把保健品放在书桌上,这两年,每熬夜就吃两片。
她自己也知道,这种熬夜又吃保健品的养生方式很不科学,但又能怎么办呢?功课不能太差、职场不能偷懒,尽管长头发的速度赶不上掉头发的速度,也不能“提前退休”吧。
92年出生的徐琦(化名)显然比杨蓉更用心。在旅游文化公司上班的她,办公桌上散落着颜色各异的瓶罐。置物架上,还有几个小药瓶、条状的口服保健品和祛湿暖宫茶包。
因为之前读书时生活作息不规律,徐琦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,感冒、失眠、发胖都如约而至。最开始她尝试喝中药,一年前转向了保健品。有补气补血的,有补充维生素的,有补充膳食纤维、蛋白的,还有调理月经、防止便秘的。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里“装”着徐琦对健康的焦虑。
为了养生,她把坐地铁、吃饭后的时间都拿来在手机上刷保健品,看看养生文章、功能,搜搜养生产品的价格,她还咨询朋友圈中从事营养品销售相关工作的朋友。时间一长,许多保健品的功能,她张口就来,把零碎的时间优先给“养生”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有的保健品1瓶200片,一天2片,能吃上大概3个月,维生素和补气的药单价均在100元以内,但大部分保健品是进口产品,价格都上百元不等。
除了吃,她还动起来。她办了张几千元的健身年卡,买了防脱发的洗发水。在她看来,这些都是防止20几岁的自己提前进入30岁的“基本装备”。对于刚工作一年、每月拿着6000多元工资的徐琦来说,这些养生上的开销,已经占了工资的一半。但就算工资不高,“挤”也要“挤”出养生的钱来。
于是一班90后,懂得养生保养的人,就开始一路坚持吃多种保健品,坚持上下班坐地铁和骑自行车或走路;吃饭尽可能规律、适量、自律,饮食均衡。
90后想老的慢一些,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,还有搭配着喝三里人家大麦若叶青汁、劲家庄红薏米芡实茶、黑糖姜枣茶等养生产品都很有必要。